江苏省泰兴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1年,是江苏省首批13家省级开发区之一,也是全国最早的专业性精细化工园区之一。园区总面积122.6km²,规划开发面积59.8km²,其中化工园区面积25.7km²。30年来,园区始终专注发展精细化工产业,致力打造世界级精细化学品及新材料产业基地,吸引了一大批世界500强、化工行业50强、上市公司入驻,培育出20个“世界单打冠军”产品,突破了一批“卡脖子”技术,形成了“规模企业集聚、优势产品集中、主导产业集群”的发展格局,逐步成长为化工领域具有鲜明特色的示范园区之一。先后获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循环化改造重点支持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中国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国家绿色化工园区、国家级深入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园区等一批“国字号”品牌。连续9年跻身全国化工园区前10强,2021年列第5位。
近年来,园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特色化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园区,经济社会保持稳中快进发展态势。2021年,实现工业开票销售1108亿元,增长37%;工商税收49.3亿元,增长36.6%;规上工业产值1059亿元,增长36.6%;规上工业利润116亿元,增长86.6%;实际利用外资2.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37.5亿美元。今年1-5月份,完成工业开票销售459.8亿元,同比增长9.34%;工商税收22.2亿元,同比增长16.1%;规上工业产值475.9亿元,同比增长16.7%;规上工业利润53.7亿元,同比增长15.6%;工业投资30.1亿元,同比增长21%;服务业投资9.62亿元,同比增长4.1%。实际利用外资6841万美元,外贸进出口18.3亿美元、增长13.3%。
一、突出链式思维,发展韧劲不断增强。坚持特色引领,加快链式发展,初步形成以精细化工为基础、以新材料和医药日化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保障的“1+2+X”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关联度达66%、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精细化率达52%、列全国第一。精细化工产业以新浦化学75万吨离子膜烧碱和110万吨轻烃利用、延长中燃120万吨轻烃深加工为“链主”,深耕细作氯气、氢气、乙烯、丙烯四大深加工板块,现有企业50家,产业规模达675亿元,其中龙头企业新浦化学实现开票销售155亿元、税收15亿元。在建在批栗田等重大产业项目23个,总投资284亿元,“十四五”期末产业规模将达1000亿元。新材料产业发挥氯乙烯、苯乙烯、丙烯酸及酯、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关键环节产品的规模优势,聚焦发展烯烃下游复合材料、高端树脂、工程塑料、聚氨酯等高分子新材料,培育填补国内空白产品30多个,现有企业32家,产业规模近300亿元,其中龙头企业联成化学实现开票销售55亿元、税收3亿元。在建在批夏禾科技等重大产业项目18个,总投资128亿元,“十四五”期末产业规模将达500亿元。医药日化产业围绕“研发+原料药+成品药”医药全产业链以及“洗涤、化妆、口腔护理”日化三大主品类,全力做好药·妆融合文章,产业规模达125亿元,其中龙头企业济川药业实现开票销售88亿元、税收12亿元。在建在批药明康德、凯莱英等重大产业项目13个,总投资近150亿元,“十四五”期末产业规模将达500亿元。现代服务业以港产城一体化为统领,大力发展仓储物流、现代商贸、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商务办公、人才公寓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两业深度融合。
二、突出转型升级,企业质效不断提升。坚持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以产业质态提升为核心,加快企业培大育强,形成了2家百亿级“头雁”引领、24家十亿级“强雁”跟进、58家亿级“雏雁”齐飞的企业“雁阵”梯队。严增量。以“三比一提升”行动为引领,严格执行“初步议、专家评、联合审”的项目落户综合评价机制,大力招引建设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高、含碳量低的“三高一低”产业链项目,以高质量项目催生高品质企业。近三年,累计竣工投产亿元以上重大项目38个,新增开票销售267亿元、税收11.2亿元。优存量。实行“专家问诊”机制,实施四轮“一企一策”转型升级工程,每年引导实施技改项目70个以上,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1家、“专精特新”企业(产品)22家、绿色工厂4家。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综合运用零地升级、兼并重组、协商转让、腾笼换鸟等手段,累计盘活低效闲置土地3000多亩,亩均税收提高了50%以上。其中,格林美钴业通过对老厂区实施全面改造提升,致力打造百亿级新能源材料低碳产业示范园,在不新增一亩地的前提下,产值将提升4倍以上。抓变量。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实施“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引进和培育了兴南复盘、汇方智能、云泰大数据等一批智能制造生产商和服务商,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诊断服务和解决方案,促进企业降本增效,累计培育星级上云企业38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4家、智能车间20家。
三、突出创新赋能,活力动力不断激发。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构建完善“平台+基金+项目”科创体系,以完备的“软硬环境”助推园区高质量发展。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园区层面,先后成立精细化工产业研究院、新材料研究中心等公共创新平台,实体化运行泰兴市创新研究院,实现园区主导产业全覆盖。同步设立7名院士领衔的泰兴经济开发区战略发展咨询委员会和李亚栋院士为理事长的理事会,为园区创新发展提供坚强智力支撑。企业层面,鼓励引导企业强化科技攻关,推进研发平台提质增效,每年研发投入超20亿元。现有各类企业研发机构111个,其中,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新浦化学投资2.5亿元建设新材料研究院。资金扶持全面覆盖。围绕创新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设立早期孵化、中期成长和后期扶持基金,为孵化项目产业化落地提供全过程资金保障,目前已完成29个项目8.3亿元的股权投资。同时,建强园区“1+2”特色产业资金扶持链条,积极争取泰兴市双创引导母基金支持,分别成立新材料、医药产业引导子基金,谋划新增新材料市场化基金、医药产业市场化基金、合成生物产业市场化基金和减污降碳转型基金等专项基金,全面建成后基金总规模将超50亿元。创新项目加速落地。近两年公共创新平台累计招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16个,有效推进了一批前沿技术产业化落地。其中,新型OLED材料技术已产业化落地,投资10.5亿元建设量产项目,实现国内有机发光材料自主化;特种尼龙项目,突破了高性能聚酰胺多项“卡脖子”技术,有效缓解我国高端特种尼龙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聚芳醚项目被列入工信部强基计划,获得462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
四、突出生态治理,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践行安全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打造本质安全型园区。严格按照“控源头、提本质、严监管、强科技、全封闭、优保障”18字方针,提档升级智慧园区2.0建设,加快推动化工企业“五位一体”信息化平台全覆盖,形成“一企一图”“一网统管”,实现全域全要素可视可控、精准监测。优化完善园区封闭管理举措,配套建设南北2个危化品停车场和1个综合停车场,对入园车辆全过程动态管控,保障和提高车辆区内通行安全和效率。建设国内一流的化工实训基地,切实提升安全从业人员实操水平。累计投入2.16亿元打造全国一流的重型化工救援编队,形成“5分钟、5公里”的应急救援圈,安全基层基础不断夯实。打造环境友好型园区。率先开展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试点,打造“点、面、区”三级环境监测与管理体系,靶向实施污染治理。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智慧管理,90%以上的企业达到清洁生产要求,所有污染物不出园区都可自我消化、吃干榨净。按照“国家级生态园区”创建要求,统筹推进生态、生活、生产规划建设,建成沿江生态廊道、长江生态文化街区等生态保护体系,打造长江大保护示范样板。
五、突出配套支撑,承载能级不断提升。坚持“把家建好”理念,围绕“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高园区核心竞争力”的建园初心,打造更加开发高效、宜居宜业、放心舒心的现代产业园区。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完善精细化工产业区,加快推进“五大功能片区”开发建设,形成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一区四园一镇”发展格局。其中,新材料产业园依托对日合作基础,创成泰州地区唯一的省级国际合作园区——中日(泰兴)新材料产业园;医药日化产业园一期1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竣工投用,与泰州医药高新区合作申创国家级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循环经济产业园总投资50亿元的华东表面处理循环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致力打造全国领先、辐射华东的专业表面处理中心;新浦化学产业园计划总投资200亿元,打造销售额近400亿、税收超30亿的大型化工企业。功能配套集成高效。建成5万吨/日工业污水处理厂和11万吨/日滨江污水处理厂,建有8家危废处置企业,年危废焚烧能力8.5万吨、填埋能力6万吨、综合利用能力25万吨,处置能力满足园区需求并辐射周边地区。建有150公里长的公共运输管廊,实现区内企业互为原料、互联互通、隔墙供应、管道传输,构建形成“企业内小循环、产业间中循环、园区内大循环”的循环经济体系。拥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泰兴港,可全天候通航15万吨海轮,年货物吞吐量达5000多万吨。同时,水、电、路、天然气、蒸汽、管廊等基础设施,海关、商检、商贸、人才公寓等公共服务配套一应俱全。资源要素创新保障。秉承“减污降碳者受益”理念,实行差别化管理机制,建立以企业绩效综合评价为抓手、以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为落脚点的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优质项目集中。以保障项目建设用能需求、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为导向,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多能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同时,积极筹建中以创新园,全力争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更加开放合作的姿态,全方位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