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公告 > 其他资讯

高层动态

完善政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中国环境报更新时间:2016-06-14 13:41:45浏览次数:21523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是我国“十三五”时期的发展主线。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在经济新常态下,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强化环境保护,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绿色发展。

  改革政绩考核制度 避免政府过度干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点目标就是去产能。笔者认为,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过度干预。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增加那些能够更容易创造GDP或工业产值的项目和产业,造成很多地方存在大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形成恶性竞争,使过剩产能扩张愈演愈烈。
 
  针对以上问题,一方面,要改革政绩考核制度。GDP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核心指标,通过GDP可以反映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变化情况,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和对外交往方针政策提供重要依据。过去的GDP核算体系没有将资源耗减成本、环境退化成本、生态破坏成本以及污染治理成本从GDP总值中予以扣除,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2013年1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发文规定不能仅仅把GDP作为考核政绩的主要指标。因此,应改进政绩考核制度,实行差别化考核。建议根据主体功能区划或生态功能区划,对于生态调节功能区或以生态用地为主的区域,突出考核生态环境保护。GDP作为参考考核指标或只作为统计指标,不再进行考核。要推进绿色GDP核算,建立一系列资源环境核算体系(环境成本核算,容量、环境承载能力核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以及资源循环利用核算等),建立起一套科学、完整、数据与标准能够对接的环境统计指标体系。通过推进绿色GDP核算,改革政绩考核内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绿色航道中运行。
 
  另一方面,要完善相关责任制度。要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设,健全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并在此基础上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要实行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进一步推进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制度。
 
  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发挥市场的作用
 
  环境经济政策是基于市场的一系列政策手段的统称,是从经济领域采取措施或利用经济手段调节人们的行为,产生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效果的政策,对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发挥多层面、多方位的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要增加市场化制度供给,而不是政府干预的供给。因此,要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一是强化环境规划导向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创新发展动力,激活经济发展。只要是发展,就涉及规模、结构、布局、时序等问题。因此,要加强环境规划及相关体系研究,使其在综合决策中既可以独立体现自身规划特色,又能有机融入“多规合一”,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期待的发展提供科学平台。
 
  二是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是涉及社会利益调整的一种制度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个市场应当是体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的市场,能够实现公平交易的市场。因此,需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实现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协调跨行政区流域上下游地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一个公平、健康的发展环境。
 
  三是构建绿色金融体系。金融体制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业作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主要动力,可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借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业发展之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具体包括推广绿色信贷、建立环境保险制度、发展绿色股票指数、建立绿色债券市场及绿色发展基金等。通过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引导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
 
  四是开征环境保护税。税收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加强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税费体制改革研究,通过环境保护课税降低资源的消耗速度,促进生产和消费可持续。同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为保护环境提供资金支持。开征环境税与供给侧改革要求的减税不矛盾,可以倒逼企业实现转型发展。
 
  五是加强市场化机制研究。要完善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特别是推进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改革,提高企业为自身利益节约资源、减少排污的积极性。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用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探索培育资源市场,开放生产要素市场,使环境要素的价格真正反映它们的稀缺程度。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引导生产要素优化配置,进而实现出清过剩产能、减少污染的双重效应。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提升企业和公众的参与度。

  优化产能布局 发展第三产业
 
  对于淘汰过剩产能,《关于积极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6项工作任务,包括加快清理整顿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推进取缔“十小”等严重污染企业、加速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以及优化新增产能布局和结构、促进企业加快升级改造、严格监督劣质煤炭的生产使用等,十分具体、明确,应当针对不同的任务,实施差别化的政策。
 
  比如,对于过剩而不落后的优势富余产能,应当从优化产能布局入手,挖掘市场潜力,引导企业实施产能跨区域、跨国境转移和整合,寻求国内转移和国际合作。要完善生态功能区划有关工作,为优势富余产能布局调整提出指导意见。要加强“一带一路”等环境国际合作相关研究,寻求产能国际合作。
 
  化解产能过剩的根本出路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消化过剩产能意味着就业承压,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是未来主要的就业容纳器,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本身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2015年11月,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重点消费领域,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发展迎来黄金机遇。要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同时尽快研究如何加强第三产业环境管理。
 
  2012年,在国务院发布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节能环保产业居于首位。环保产业是绿色经济的生力军,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产业市场。2015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新修订的《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鼓励发展七大领域、107项产品。因此,要把发展环保产业提高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度。同时,也需要特别注意环保产业自身也有产能过剩问题,要防止大量逐利性的社会资本借优惠政策涌入,引发恶性竞争。


上一篇:超低排放是中国发展战略抉择

下一篇:2015年中国再生资源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报告